別讓「愛」影響了你和狗狗

身為飼主,我們的口中,常常掛著愛。

牠是不是不愛我?
牠怎麼可以這麼做,我這麼愛牠。
牠到底愛不愛我?

**
在課程裡,當主人提到他遇到的那些和狗狗有關的問題與狀況時,我會刻意不與「愛的話題」連在一起。

當我們把愛跟行為變成因果關係,我們很可能會忽略了狗狗的行為,其實與牠這樣的物種本身、生存模式與工具、過往經驗、身體健康狀態…等,更有關係。這些,絕非能用你和牠之間愛的程度,就能詮釋一切。

情境一:當主人可能因為某些事情心理受創或因某些事情而傷心,想和狗狗討拍摸摸。
主人叫叫狗狗,而狗狗決定待在原本休息的位置睡覺。
接著這句話就會出現— #牠是不是不愛我?

狗狗決定休息,就如同我們決定休息一樣,背後有個簡單的理由,也就是「需要」,牠就是想要睡覺。當然也可能,在過往經驗裡,牠知道,如果看見主人這樣的表情、聽見你這樣說話的語氣,你等等會傷心瘋狂地揉牠。考量過往那些牠記得被揉得不舒服的經驗,牠選擇待在原地。

再來,許多狗狗的天性,也會是避免靠近情緒起伏高的事件。當你開心大笑,牠可能待在原地緩緩搖搖尾巴而已。當你哭天喊地,牠也可能走到另一側趴下來繼續休息。

情境二:當狗狗碰到剪指甲的情況,害怕被主人抓起手來,接著,含咬了主人一口。
接著這句話就會出現— # 牠怎麼可以這麼做,我這麼愛牠。

事實上,任何狗狗感到恐懼,懷疑眼前的事物會帶來恐懼或疼痛,而牠們無法逃開或以往經驗逃開沒有用,牠們很可能都會採取警告,多數狀況是在你的皮膚上啃出破皮、穿過皮膚出現一個洞,而後收嘴。有的狗狗會離開,有的狗狗則不敢輕取妄動,仍然留在原地,後貼的耳朵、舔拭主人的手或臉的示好,希望能再嘗試溫和的方式告訴主人停止動作。

狗狗配合你剪指甲,如果當時牠看來自在,或許表示牠過往經驗不壞,你操作的技巧很好,你不帶給牠疼痛,也可能會提供好吃的零食,作為事後的犒賞。但不表示因為牠很愛你,所以牠自在。

如果牠看來不自在,但仍然不做強烈抗拒,或許表示牠還能忍受。或許你能增進技巧,縮短時間,例如一天剪兩根指甲,再來,事後的犒賞不能少。而這也不表示因為牠容忍不自在,是因為太愛你了。

***
再來,不用遇到某些情境,我們時不時都會問自己「牠到底愛不愛我」。

我記得多年前,我的訓練師好友Eric 某次提到了他在動物溝通的領域也相當久。當時對這一塊很陌生的我,則提出,我要問我的狗-「牠到底愛不愛我。」
當時Eric 對我白眼說:「你知道牠愛或不愛,又能幹嘛。而且動物對愛的觀點,和我們人類認為的根本不同。」

後來,我也開始思考,關於狗狗到底愛不愛我,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是一個證據,好讓知道自己被視為重要的人嗎?

撇開「我愛你,我不愛你」

我深信,這些待在我們身邊的狗兒,與我們之間,肯定有一份珍貴的情誼與關係。
我是這麼地在乎牠,牠也經常表達出一些我認為牠也在乎我的行為,例如:在整個客廳裡,不管我在哪個位子,牠偏偏就是喜歡待在我附近睡覺。有時當我看影集看得痛哭流涕時,牠從睡床上伸伸懶腰起來過來看看我,偶而舔舔我的臉。

這種時候,也可能會有飼主好奇,狗狗是不是想吃東西。(除了有期待被狗狗愛的飼主,也有認為一切都與食物有關的飼主。)我的想法是,當狗狗是放鬆待在你身邊休息或過來關心你,還是期待食物的模樣,我想,在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會開始越來越懂的。

我們希望能見到一些具體的事件或行為,來讓我們知道狗狗是在乎著我們,我認為這點沒有問題。不過,若是當我們遇到困擾時,就先想成「都是愛或不愛惹的禍」,我想,我們就容易失了準則,無法客觀地評估事件,進而解決問題。

別讓「愛」影響了你和狗狗。更別讓這一個「愛或不愛」的議題,影響了你解決事情的能力。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