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過程中,最容易讓我們無法前進的原因,我想是,因為要改變原有的生活模式,因為我們已經在那一個我們已經懂得如何與狗狗的狀況共存的模式,習慣很久了,所以「改變」也表示要打破原有的安全狀態,那麼,對飼主來說,往往是一個很大的衝擊。
在我的經驗裡,這樣的情境,往往出現在從「環境管理」步驟,前進到「克服適應問題」的步驟。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訓練的框架。
無論是那一種狀況而需要訓練,我們總會有一個清晰的框架,好讓我們擬定更多細節的訓練計畫,以下為我認為的訓練框架:
(1)環境管理
通常是最開始的階段。
我們知道是什麼因素或條件,會讓狗狗出現我們不希望的行為,所以,就管理周圍的事情,讓那個因素或條件,不會出現,這麼一來,就不會看到狗狗出現我們不希望的行為。
多數我們不希望狗狗出現的行為,可能會和吠叫、攻擊或者亂咬亂吃有關係。
如果我們想要針對那些事情進行訓練,例如:狗狗看到人會吠叫,那麼,我們就反而會在一開始先盡量暫時不讓狗狗看到人,讓他有一段時間不用一直「練習吠叫」。
如同我們學習任何東西一樣,越常練習,會越來越熟練,反應速度也會變快。因此,當我們不希望狗狗「看到人吠叫」這件事越做越熟練,就是先做環境管理,盡量讓狗狗先沒有機會一直這麼做。
護食物/護床/護玩具
護的表現為,當人想要靠近這些東西時,狗狗會變得特別警戒,出現低吼、掀嘴皮、吠叫或快速短暫跳咬的行為,希望人們不要靠近這些東西。原因其實往往是因為狗狗在這些資源的匱乏、經常被剝奪或者以往在這些物件出現的時候有不愉快的經驗,例如:被打斷、被干擾、被剝奪、被處罰、被嚇到..等。
會護食物的狗狗,我們就先不讓他有機會這麼做,例如,讓他好好吃完他的飯。給零食的話,會給容易吃的完的,而不是要啃很久,讓狗狗吃一吃開始護食。
會護資源的狗,我們先暫時不給牠一些容易讓他出現護資源的事情,例如,牠看到裝零食的罐子或者各種罐子都容易護,那麼我們就收起來。
有些狗狗會護主人的拖鞋,也請主人這段時間委屈一下,不要穿拖鞋。
狗狗看到人/狗會吠叫
看到人就會吠叫的狗狗,我們就這段時間暫時先找冷門的時間散步,減少遇到人的可能。
看到狗會吠叫的,也是跟上述做法相似。:狗狗原本看到其他狗會狂吠,我們讓狗狗有段時間散步盡量挑選冷門時段,不會遇到狗,讓他沒有機會看到狗吠叫。
(2)照顧身心
我們也會開始從狗狗身體的狀態著手,讓狗狗的「根本」更好,例如,有些狗狗經常吃的不足夠、睡得不夠好,這些都讓狗狗出現一個比較不平衡的狀態,那麼這樣的狀態,當然很難學好東西。
所以,除了讓狗狗吃飽睡好,拿掉一些會讓狗狗額外有身體壓力的活動,像是有些狗狗總是被主人帶去跟著慢跑,長期下來累積了很多身體的慢性壓力,影響休息或身體內部的狀態。
過往太多處罰/不當處置,帶來的壓力或身體疼痛,造成狗狗的反應強度升級
或者有些狗狗因為過往的行為問題,例如吠叫、攻擊或者亂咬,經常被主人處罰,例如:被主人兇、喝斥、被打、被關…等等的,所以,狗狗因而有很多疼痛或恐懼的經驗。
因此我們也會拿掉以往狗狗會面對的處罰等事情,在碰到那些事情時,不處罰狗狗,但給予主人一些比較好的做法,或者生活安排,減少狗狗被處罰或做出主人不希望的事情的機會。
放鬆平靜的狗狗,更有能力來面對訓練
有時候,我們只是讓狗狗吃得豐富了,調整睡眠的時間或環境、方式,改變狗狗平常跟主人做的活動、移除處罰,就能見到狗狗變得相對放鬆平靜了。
等狗狗變得放鬆平靜或自在,也才能有好的狀態來面對以往的問題,以往那些我們暫時避免碰到的問題,就是前面階段我們提到暫時避開、暫時不要碰到的事情。
或許因為比較放鬆自在,那麼在碰到以往的困難,也可能變得比較有能力面對,或者,有更好的調適力來度過某些事情。
(3)適應克服及改善問題
這個階段就是,我們來見見真正的「大魔王」,也就是來處理真正的那些問題。
當狗狗有一段時間,沒有碰到那些事情,自然不會出現我們不希望的行為,例如吠叫或攻擊。這個行為就不會越練習越熟練,越穩固,越難改變。
拆解成狗狗狗能學習的小步驟
我們現在就把「大魔王」拆成一些小小的事情,幫助狗狗慢慢學習接受或者適應。
透過學習原理內的一些原則,例如減敏、反制約、替代行為的方式,來幫助狗狗適應某些人、某些狗、不用吠叫、適應人類不會總是搶走牠發現或牠想擁有的物件,以改善之前的問題,例如吠叫、攻擊..等。
在狗狗經過一段時間的第一階段 #環境管理,同時邊顧好第二階段 #身心狀態後,他們就可以準備開始學習適應某些事情了。
時間短暫,距離增加,好的結果
我們就可以幫助狗狗從簡單的步驟開始適應,例如:看到一眼其他狗狗,一秒鐘,就離開,或者拉開夠遠的距離,讓他看著遠方有狗出現一下子,接著,就帶他去其他沒有狗的地方好好散步…以這樣的概念循序漸進,幫助狗狗適應狗狗。
原本看到人就會馬上吠叫的狗,我們也挑選有一兩個人出現的時間,從多點距離開始,也搭配放鬆自在的活動,讓狗狗可以適應人,也有平靜的事情可以做。
原本護食物或玩具、物件的狗狗,我們開始慢慢提供一些物件,讓狗狗可以擁有一些我們不會急著想拿走的東西。這麼一來,狗狗一開始可能會想要護,但發現人類不會想要拿走這些東西,牠可以好好擁有,牠也就不用「護」了。
****
這些就是訓練的框架。循序漸進,並且採取比較溫和的做法,好來幫助狗狗與人類克服某些以往的問題。
慢慢來,最能安全達到目的
我常常描述,這樣的做法,考量狗狗的需求,並且,也出於人道,我們的安排總是由簡到難,從簡單到複雜,一步步改變狗狗面對這些事情的經驗,也一步步讓飼主練習出自己解決狀況的能力,所以好像就是騎著或開著很慢的車,緩緩安全地前進,直到抵達我們的目的地。
因為考量著成效與人道兩者的平衡,不快速,卻安全,雖然很慢,確實很保險地,只要持續做,終究會完成目標,達到目的。
尤其在這樣的安排下,不單單只是改善了問題,這樣的過程,都會增加狗狗與人之間的信任,這些無形累積的信任,更能幫助雙方擁有安心和諧的關係,這不也是在和狗狗一起生活的過程,我們所追求的嗎?
飼主經歷的障礙-我們需要確實需要在心理上做準備
在這過程裡,許多飼主除了要著手訓練以外,在心理來說,也會經歷一個比較辛苦的歷程。因為在上課前,許多飼主早已自己開始進行#環境管理 的階段,雖然飼主可能不知道自己已經在這麼做,但是確實也有避開狗狗會兇會叫的事情。
如果這麼做的時間越久,當飼主來面對後面的「大魔王」階段,也會更有障礙。
因為,已經好一段時間不用面對了,忽然開始要面對,也會有很大的壓力,也可能因此更難適應,也可能自己會在安排練習的過程中,覺得很緊張很擔心。
即便我們仍然從很簡單的步驟開始,也還是很容易讓久久未面對這件事的飼主,產生很大的心理負擔。
在這樣的狀況下,雖然步驟很簡單,但一想到或看到狗狗碰到那些事情還是會很激動很有反應,飼主對於練習,也更容易感到擔心或抗拒了。
所以,我總是喜歡在課堂中先講起來,希望飼主可以有心理準備。
「因為你已經很久讓自己跟狗狗沒有經歷那些事情了,你們自己已經完成了我們要做的第一個階段 #環境管理,所以,我只需要從第二個階段 #照顧身心開始,同時慢慢加入第三個階段 #適應克服及改善問題。
可是,進入第三階段,就會讓很久沒碰到這些事情的你和狗狗,碰到這些事情,好像也同時容易激起當時的恐懼及壓力,這樣就容易讓人擔心,訓練是不是正確的,也很容易沮喪。」
真實世界裡,訓練是怎樣變化的呢?
如果在實驗室裡的訓練,我們能控管許多事情,也因此,行為與訓練容易是非常有效率的對應,以一條直直的線來表達,時間與訓練進度是成正比。
可是,真實世界裡,有許多各種因素,有時候會因為人剛好工作繁忙沒辦法練習,有時候因為你們剛好又搬了家,還沒有搞清楚家裡周圍狀況,就碰到人或狗了….等等的,所以,訓練的進展圖比較會像是這樣的,起起伏伏,但其實是朝著越來越好的發展去。
這段時間,我們會持續觀察狗狗的學習狀態,來調整訓練的內容與難度,好讓牠可以越練習越好。
要為自己多多打氣
所以,不要放棄不要灰心,要相信,慢慢騎車/開車/坐車,只要繼續維持,就會到達目的地。常常提醒自己這樣的事情,給自己打氣,多點信心。
從「環境管理」來到「克服及適應」的階段,往往都不會是「無痛轉換」。
每次當飼主在這個階段遇到困難的時候,我都會再仔細反覆評估,目前的情況,是實際上對飼主或狗狗太困難,還是是心境上的不適應。
如果是太困難,那麼,我們就把狀況變得更簡單一點,秉持著慢慢騎也會到達的心情,從簡單的,學上來。如果是不適應,那麼,我們就再觀察幾天看看,也同時,要為自己多多打氣一下,因為,在大多數的我們,成長過程裡,我相信,許多時候,我們很常「潑自己冷水」「澆熄自己的信心」的方式,來給自己壓力,認為這樣才能幫助到自己,後來,不管有沒有幫助到自己,我們也還是習慣「唱衰自己了。」
我最近很喜歡一本書(註)上提到「無條件正向關懷」,其中一句深深鼓勵著我,這句話是『真心相信當事人若能受到鼓勵、獲得接納,一定有能力成長』。
我也相信,我們每個人在信任支持的狀況下,最能發揮潛力。所以,希望我們都能夠經常這樣地提醒自己。
註:書名為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作者:蘿蕊・葛利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