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主心得分享(3)滴耳藥

起初因為正男有些不恰當的行為,獸醫建議我們需要找訓練師介入,我們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

老師在深入了解正男及飼主的問題後,為我們量身打造了一系列課程,除了教導我們如何避免正男咬人、攻擊的行為之外,課程還包含身體照護、如何觀察狗的社交行為等。過去正男非常排斥滴耳藥,每次滴藥家裡就像打戰一樣,這也是我們一直很困擾的問題,在老師一次次耐心的教導及我們每天的練習之下,現在正男已經可以配合清理耳朵及接受滴劑流入的感受。

在社交課的部分也讓我們受益良多,並非每一隻狗都適合互動,透過觀察狗的社交行為來判斷他們是否適合與正男進行社交,以避免衝突發生,我想這是非常重要的!! 也非常受用!! 非常感謝老師這幾個月的教導,正男都愛上老師了(emoji)

你「準備」好要做訓練了嗎?

訓練過程中,最容易讓我們無法前進的原因,我想是,因為要改變原有的生活模式,因為我們已經在那一個我們已經懂得如何與狗狗的狀況共存的模式,習慣很久了,所以「改變」也表示要打破原有的安全狀態,那麼,對飼主來說,往往是一個很大的衝擊。

在我的經驗裡,這樣的情境,往往出現在從「環境管理」步驟,前進到「克服適應問題」的步驟。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訓練的框架。

無論是那一種狀況而需要訓練,我們總會有一個清晰的框架,好讓我們擬定更多細節的訓練計畫,以下為我認為的訓練框架:


(1)環境管理
通常是最開始的階段。
我們知道是什麼因素或條件,會讓狗狗出現我們不希望的行為,所以,就管理周圍的事情,讓那個因素或條件,不會出現,這麼一來,就不會看到狗狗出現我們不希望的行為。

多數我們不希望狗狗出現的行為,可能會和吠叫、攻擊或者亂咬亂吃有關係。

如果我們想要針對那些事情進行訓練,例如:狗狗看到人會吠叫,那麼,我們就反而會在一開始先盡量暫時不讓狗狗看到人,讓他有一段時間不用一直「練習吠叫」。

如同我們學習任何東西一樣,越常練習,會越來越熟練,反應速度也會變快。因此,當我們不希望狗狗「看到人吠叫」這件事越做越熟練,就是先做環境管理,盡量讓狗狗先沒有機會一直這麼做。

護食物/護床/護玩具
護的表現為,當人想要靠近這些東西時,狗狗會變得特別警戒,出現低吼、掀嘴皮、吠叫或快速短暫跳咬的行為,希望人們不要靠近這些東西。原因其實往往是因為狗狗在這些資源的匱乏、經常被剝奪或者以往在這些物件出現的時候有不愉快的經驗,例如:被打斷、被干擾、被剝奪、被處罰、被嚇到..等。

會護食物的狗狗,我們就先不讓他有機會這麼做,例如,讓他好好吃完他的飯。給零食的話,會給容易吃的完的,而不是要啃很久,讓狗狗吃一吃開始護食。

會護資源的狗,我們先暫時不給牠一些容易讓他出現護資源的事情,例如,牠看到裝零食的罐子或者各種罐子都容易護,那麼我們就收起來。
有些狗狗會護主人的拖鞋,也請主人這段時間委屈一下,不要穿拖鞋。

狗狗看到人/狗會吠叫
看到人就會吠叫的狗狗,我們就這段時間暫時先找冷門的時間散步,減少遇到人的可能。

看到狗會吠叫的,也是跟上述做法相似。:狗狗原本看到其他狗會狂吠,我們讓狗狗有段時間散步盡量挑選冷門時段,不會遇到狗,讓他沒有機會看到狗吠叫。

(2)照顧身心
我們也會開始從狗狗身體的狀態著手,讓狗狗的「根本」更好,例如,有些狗狗經常吃的不足夠、睡得不夠好,這些都讓狗狗出現一個比較不平衡的狀態,那麼這樣的狀態,當然很難學好東西。

所以,除了讓狗狗吃飽睡好,拿掉一些會讓狗狗額外有身體壓力的活動,像是有些狗狗總是被主人帶去跟著慢跑,長期下來累積了很多身體的慢性壓力,影響休息或身體內部的狀態。

過往太多處罰/不當處置,帶來的壓力或身體疼痛,造成狗狗的反應強度升級
或者有些狗狗因為過往的行為問題,例如吠叫、攻擊或者亂咬,經常被主人處罰,例如:被主人兇、喝斥、被打、被關…等等的,所以,狗狗因而有很多疼痛或恐懼的經驗。
因此我們也會拿掉以往狗狗會面對的處罰等事情,在碰到那些事情時,不處罰狗狗,但給予主人一些比較好的做法,或者生活安排,減少狗狗被處罰或做出主人不希望的事情的機會。

放鬆平靜的狗狗,更有能力來面對訓練
有時候,我們只是讓狗狗吃得豐富了,調整睡眠的時間或環境、方式,改變狗狗平常跟主人做的活動、移除處罰,就能見到狗狗變得相對放鬆平靜了。

等狗狗變得放鬆平靜或自在,也才能有好的狀態來面對以往的問題,以往那些我們暫時避免碰到的問題,就是前面階段我們提到暫時避開、暫時不要碰到的事情。

或許因為比較放鬆自在,那麼在碰到以往的困難,也可能變得比較有能力面對,或者,有更好的調適力來度過某些事情。

(3)適應克服及改善問題
這個階段就是,我們來見見真正的「大魔王」,也就是來處理真正的那些問題。

當狗狗有一段時間,沒有碰到那些事情,自然不會出現我們不希望的行為,例如吠叫或攻擊。這個行為就不會越練習越熟練,越穩固,越難改變。

拆解成狗狗狗能學習的小步驟
我們現在就把「大魔王」拆成一些小小的事情,幫助狗狗慢慢學習接受或者適應。
透過學習原理內的一些原則,例如減敏、反制約、替代行為的方式,來幫助狗狗適應某些人、某些狗、不用吠叫、適應人類不會總是搶走牠發現或牠想擁有的物件,以改善之前的問題,例如吠叫、攻擊..等。

在狗狗經過一段時間的第一階段 #環境管理,同時邊顧好第二階段 #身心狀態後,他們就可以準備開始學習適應某些事情了。


時間短暫,距離增加,好的結果
我們就可以幫助狗狗從簡單的步驟開始適應,例如:看到一眼其他狗狗,一秒鐘,就離開,或者拉開夠遠的距離,讓他看著遠方有狗出現一下子,接著,就帶他去其他沒有狗的地方好好散步…以這樣的概念循序漸進,幫助狗狗適應狗狗。

原本看到人就會馬上吠叫的狗,我們也挑選有一兩個人出現的時間,從多點距離開始,也搭配放鬆自在的活動,讓狗狗可以適應人,也有平靜的事情可以做。

原本護食物或玩具、物件的狗狗,我們開始慢慢提供一些物件,讓狗狗可以擁有一些我們不會急著想拿走的東西。這麼一來,狗狗一開始可能會想要護,但發現人類不會想要拿走這些東西,牠可以好好擁有,牠也就不用「護」了。

****
這些就是訓練的框架。循序漸進,並且採取比較溫和的做法,好來幫助狗狗與人類克服某些以往的問題。

慢慢來,最能安全達到目的
我常常描述,這樣的做法,考量狗狗的需求,並且,也出於人道,我們的安排總是由簡到難,從簡單到複雜,一步步改變狗狗面對這些事情的經驗,也一步步讓飼主練習出自己解決狀況的能力,所以好像就是騎著或開著很慢的車,緩緩安全地前進,直到抵達我們的目的地。

因為考量著成效與人道兩者的平衡,不快速,卻安全,雖然很慢,確實很保險地,只要持續做,終究會完成目標,達到目的。

尤其在這樣的安排下,不單單只是改善了問題,這樣的過程,都會增加狗狗與人之間的信任,這些無形累積的信任,更能幫助雙方擁有安心和諧的關係,這不也是在和狗狗一起生活的過程,我們所追求的嗎?


飼主經歷的障礙-我們需要確實需要在心理上做準備
在這過程裡,許多飼主除了要著手訓練以外,在心理來說,也會經歷一個比較辛苦的歷程。因為在上課前,許多飼主早已自己開始進行#環境管理 的階段,雖然飼主可能不知道自己已經在這麼做,但是確實也有避開狗狗會兇會叫的事情。

如果這麼做的時間越久,當飼主來面對後面的「大魔王」階段,也會更有障礙。

因為,已經好一段時間不用面對了,忽然開始要面對,也會有很大的壓力,也可能因此更難適應,也可能自己會在安排練習的過程中,覺得很緊張很擔心。
即便我們仍然從很簡單的步驟開始,也還是很容易讓久久未面對這件事的飼主,產生很大的心理負擔。

在這樣的狀況下,雖然步驟很簡單,但一想到或看到狗狗碰到那些事情還是會很激動很有反應,飼主對於練習,也更容易感到擔心或抗拒了。

所以,我總是喜歡在課堂中先講起來,希望飼主可以有心理準備。

「因為你已經很久讓自己跟狗狗沒有經歷那些事情了,你們自己已經完成了我們要做的第一個階段 #環境管理,所以,我只需要從第二個階段 #照顧身心開始,同時慢慢加入第三個階段 #適應克服及改善問題。
可是,進入第三階段,就會讓很久沒碰到這些事情的你和狗狗,碰到這些事情,好像也同時容易激起當時的恐懼及壓力,這樣就容易讓人擔心,訓練是不是正確的,也很容易沮喪。」

真實世界裡,訓練是怎樣變化的呢?


如果在實驗室裡的訓練,我們能控管許多事情,也因此,行為與訓練容易是非常有效率的對應,以一條直直的線來表達,時間與訓練進度是成正比。

可是,真實世界裡,有許多各種因素,有時候會因為人剛好工作繁忙沒辦法練習,有時候因為你們剛好又搬了家,還沒有搞清楚家裡周圍狀況,就碰到人或狗了….等等的,所以,訓練的進展圖比較會像是這樣的,起起伏伏,但其實是朝著越來越好的發展去。

這段時間,我們會持續觀察狗狗的學習狀態,來調整訓練的內容與難度,好讓牠可以越練習越好。

要為自己多多打氣
所以,不要放棄不要灰心,要相信,慢慢騎車/開車/坐車,只要繼續維持,就會到達目的地。常常提醒自己這樣的事情,給自己打氣,多點信心。


從「環境管理」來到「克服及適應」的階段,往往都不會是「無痛轉換」。

每次當飼主在這個階段遇到困難的時候,我都會再仔細反覆評估,目前的情況,是實際上對飼主或狗狗太困難,還是是心境上的不適應。

如果是太困難,那麼,我們就把狀況變得更簡單一點,秉持著慢慢騎也會到達的心情,從簡單的,學上來。如果是不適應,那麼,我們就再觀察幾天看看,也同時,要為自己多多打氣一下,因為,在大多數的我們,成長過程裡,我相信,許多時候,我們很常「潑自己冷水」「澆熄自己的信心」的方式,來給自己壓力,認為這樣才能幫助到自己,後來,不管有沒有幫助到自己,我們也還是習慣「唱衰自己了。」


我最近很喜歡一本書(註)上提到「無條件正向關懷」,其中一句深深鼓勵著我,這句話是『真心相信當事人若能受到鼓勵、獲得接納,一定有能力成長』。

我也相信,我們每個人在信任支持的狀況下,最能發揮潛力。所以,希望我們都能夠經常這樣地提醒自己。

註:書名為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作者:蘿蕊・葛利布

狗狗的習慣與我們的習慣-大小便訓練

隨著疫情,我們可能會面臨到,因為得減少出門的機會,所以影響了狗狗日常生活的習慣,例如:外出探索、社交及大小便。

承襲昨天的課程要求,另一個在這些日子,飼主想上課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訓練室內大小便的習慣

關於大小便習慣,有些狗狗能夠學會在家裡上廁所,不過,有些狗狗好像怎麼樣都學不會。在飼主口中形容的「狗狗學不會在家上廁所」這點,我們通常見到的是,狗狗不在家裡上廁所,要出門了散步才上廁所。

狗狗開始成長成熟,以大小便習慣來說,有些狗狗傾向在遠離家裡才上廁所。所以,與其是「牠們學不會」,不如,說是牠們的「意願」。

這點其實就是一個成熟的個體偏好,如同我們人類在生活中也有許多自己的偏好,例如:我自己就是一個一定要吃到早餐的人,沒有吃到早餐卻得工作,我會很不安。不過,我先生卻是一個「現在身體感覺不想吃就不吃」的人。

在許多正常狀況下,我們的偏好,都屬於個人找到對自己最自在的方式。不過,當然某些情況,會讓我們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願。例如:今天一早我要去做健康檢查,因此,可能得檢查完才能喝水及吃早餐。那麼,我因為理解這件事是很短暫的臨時變動,就能接受與配合。

不過,說回來了,狗狗很難理解人類口中的「這些不得不違背意願」的情境。

與其說是,訓練狗狗有在家裡大小便的習慣,不如我們來看看,是因為我們自己是這麼習慣,而希望狗狗這個物種來配合我們的習慣。究竟是狗狗”必須要”有這個習慣,還是是因為我們自己想要呢?

***

我們能想想依照喜歡在外頭上廁所的狗狗,有哪些條件能增加牠在家上廁所的意願

  1. 提供一個合適的環境,遠離自己休息或玩耍的區域
  2. 有外頭的空氣流動,所以有些狗喜歡在家裡大門口,甚至廚房上廁所(我留意到,因為廚房常常接著洗晒衣服的後陽台)
  3. 能排尿跟踩起來腳好固定也不會晃動的材質:所以有些狗偏好浴室前面那塊腳踏墊。薄薄的尿布墊與踩起來厚一點也止滑的腳踏墊,差別很大呢!
  4. 觀察狗狗上廁所的喜好,加入些佈置,例如:土、草(也有仿真草皮)、盆栽,也常常有幫助
  5. 加入Cue,在外頭見到狗狗快尿尿了,加入一個尿尿的口令,等待狗狗完成尿尿後,獎勵狗狗。幫助狗狗學習「尿尿口令」與尿尿的連結。

有時候,我會請飼主準備一個尿布墊出門,鋪在狗狗常上廁所的位置(例如:社區出來的第五棵樹)這樣也能幫助狗狗建立尿在這個尿布墊,有獎勵的概念。那麼回家後,也比較可能帶動狗狗見到尿布墊而尿尿。確認狗狗學會這個口令後,在某些狗狗需要上廁所的時間,帶著狗狗到家裡幫牠準備好佈置的地方,使用口令一兩次,等待牠尿好尿,獎勵。

這個等待的過程,經常是一個陣痛期,主人在不安中度過,因為我們希望狗狗學會,但在學的過程,他們又一直憋著等出門,我們也很心疼。因此,如果你希望這過程快點度過,在上頭5的步驟,則需要確實成功許多次。

6. 大便這回事會與狗狗的腸胃蠕動很有關係,也比較不容易抓到時間做上面5的獎勵。

照料便利,卻不一定遵循著狗狗的需求

在原本工作犬的領域時,我學習的是肢體障礙輔助犬(多數是輪椅輔助犬),我常常需要訓練狗狗聽從指令上廁所,因為,這對於牠行動不便的主人,在照料上這樣會方便許多。

說回來,在寵物犬的照養與訓練,我認為,我們也需要學習的是,在許多事情上,減少對狗狗的掌控,也就是說,不需要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我們照顧愛護的是一個寶貝,而不是一個機器人。照料上不如我們期望的便利,也未必就是壞事,而是正常事,所以我們得學著接受。

當不習慣在家裡上廁所的狗狗,對於尿尿的Cue,有概念後的發展

在主人用著耐心與愛練習後(我的意思是,只有獎勵尿在希望的地方,對於沒有尿或尿在其他地方,採取平靜清理),常常有兩種狀況:一種是是大家期望的,他們學會在家裡的某處上廁所。不過,每天可能只尿1泡,像是「憋不住」才尿。

另一種是依照上述原則學會後,狗狗會在一開始練習時,在主人的引導下,成功幾次,不過,過了一段時間,當牠們依舊選擇憋尿,無論是主人在家或不在家。他們還是等到出門後上廁所,因為,牠們理解在這裡可以上廁所,不代表他們想要這麼做。

我喜歡跟主人形容這件事,

「好比你來到我家,我告訴你桌上的零食都可以吃。你理解了這件事,然而,選不選擇吃,則由你決定。」

如何看待室內還是戶外大小便的行為

或許牠老了,不便於行,上下樓層不方便,你會希望牠可以不用憋尿。不過,我不認為,我們應該從牠還很年輕,就控制牠只能在這樣的狀況下尿尿。如果年輕的時候,牠學會了,那麼,你可能會某些時間特別幫牠複習一下,例如:有時候散步,加入口令,牠上了廁所,給予獎勵。當然也有更多時候,我們帶牠散步就是,不打擾保持安靜,讓牠們探索,也用自己的步調上廁所。

也因此我自己的立場,是認同教導狗狗聽指令。而原則一樣是,狗狗理解了,(你知道狗狗理解聽見口令上廁所會得到額外更好的獎勵),但接下來的生活,你表達了,而牠選擇尿不尿,則是牠決定。

拿捏大小便訓練的原則

如果你考量狗狗聽見指令,卻不尿,會否影響牠對指令的熟悉度。那麼,篩選合適的情境,再給予指令,也能增加成功率。這個禮拜與其講20次,牠只有2次執行,不如,只在合適的情境,使用2次,牠可能成功1-2次,得到獎勵。這點也呼應前面說的,散步時偶爾才做尿尿指令複習(請給很好的獎勵),但大多數時間,以保持安靜,尊重狗狗散步的需求,以自己步調尿尿為主。

我希望在這篇裡,你不會只見著教大小便的原則,而是更想著狗狗的偏好與意願

愛狗狗的方式,也是在不影響人犬健康安危的狀況下,盡可能尊重牠的意願。

**

關於狗狗不在外上廁所這件事的考量,人類除了擔心狗狗身體狀況,另一個是我們是否便利。

如果你的狗在上述的練習後,你了解了牠屬於「好,我知道這口令,也知道家裡這邊尿尿,你會給我獎勵,但我就是喜歡在外頭尿尿」,那麼:

下雨天,我們可以選等雨小一點或穿著雨衣出門。颱風天,頻率可能更短,無論你的狗狗是否願意在家尿尿,那兩天都會度過的。

我的想法是,我們要為一個偶發的事件,花多少心力訓練狗狗。例如:在狗狗憋尿(前面陣痛期)及違反狗狗偏好意願上,拉扯多久。

以疫情來說,或許我們更難評估,到底這是偶發,還是,長期得改變。我想,你依舊能夠執行尿尿訓練,依照上述原則(在外頭加口令或尿布墊回家、確認成功率到了、佈置好家裡尿尿地點、在家練習口令,度過陣痛期)。

不過,請記得,如果狗狗表達了這就是牠的意願/偏好,或許,我們得想更多,有沒有可能我們找到更多方式讓狗狗滿足在外頭上廁所或退而求其次,當我們願意想更多,我們也可能會找到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