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主心得分享(3)滴耳藥

起初因為正男有些不恰當的行為,獸醫建議我們需要找訓練師介入,我們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

老師在深入了解正男及飼主的問題後,為我們量身打造了一系列課程,除了教導我們如何避免正男咬人、攻擊的行為之外,課程還包含身體照護、如何觀察狗的社交行為等。過去正男非常排斥滴耳藥,每次滴藥家裡就像打戰一樣,這也是我們一直很困擾的問題,在老師一次次耐心的教導及我們每天的練習之下,現在正男已經可以配合清理耳朵及接受滴劑流入的感受。

在社交課的部分也讓我們受益良多,並非每一隻狗都適合互動,透過觀察狗的社交行為來判斷他們是否適合與正男進行社交,以避免衝突發生,我想這是非常重要的!! 也非常受用!! 非常感謝老師這幾個月的教導,正男都愛上老師了(emoji)

你「準備」好要做訓練了嗎?

訓練過程中,最容易讓我們無法前進的原因,我想是,因為要改變原有的生活模式,因為我們已經在那一個我們已經懂得如何與狗狗的狀況共存的模式,習慣很久了,所以「改變」也表示要打破原有的安全狀態,那麼,對飼主來說,往往是一個很大的衝擊。

在我的經驗裡,這樣的情境,往往出現在從「環境管理」步驟,前進到「克服適應問題」的步驟。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訓練的框架。

無論是那一種狀況而需要訓練,我們總會有一個清晰的框架,好讓我們擬定更多細節的訓練計畫,以下為我認為的訓練框架:


(1)環境管理
通常是最開始的階段。
我們知道是什麼因素或條件,會讓狗狗出現我們不希望的行為,所以,就管理周圍的事情,讓那個因素或條件,不會出現,這麼一來,就不會看到狗狗出現我們不希望的行為。

多數我們不希望狗狗出現的行為,可能會和吠叫、攻擊或者亂咬亂吃有關係。

如果我們想要針對那些事情進行訓練,例如:狗狗看到人會吠叫,那麼,我們就反而會在一開始先盡量暫時不讓狗狗看到人,讓他有一段時間不用一直「練習吠叫」。

如同我們學習任何東西一樣,越常練習,會越來越熟練,反應速度也會變快。因此,當我們不希望狗狗「看到人吠叫」這件事越做越熟練,就是先做環境管理,盡量讓狗狗先沒有機會一直這麼做。

護食物/護床/護玩具
護的表現為,當人想要靠近這些東西時,狗狗會變得特別警戒,出現低吼、掀嘴皮、吠叫或快速短暫跳咬的行為,希望人們不要靠近這些東西。原因其實往往是因為狗狗在這些資源的匱乏、經常被剝奪或者以往在這些物件出現的時候有不愉快的經驗,例如:被打斷、被干擾、被剝奪、被處罰、被嚇到..等。

會護食物的狗狗,我們就先不讓他有機會這麼做,例如,讓他好好吃完他的飯。給零食的話,會給容易吃的完的,而不是要啃很久,讓狗狗吃一吃開始護食。

會護資源的狗,我們先暫時不給牠一些容易讓他出現護資源的事情,例如,牠看到裝零食的罐子或者各種罐子都容易護,那麼我們就收起來。
有些狗狗會護主人的拖鞋,也請主人這段時間委屈一下,不要穿拖鞋。

狗狗看到人/狗會吠叫
看到人就會吠叫的狗狗,我們就這段時間暫時先找冷門的時間散步,減少遇到人的可能。

看到狗會吠叫的,也是跟上述做法相似。:狗狗原本看到其他狗會狂吠,我們讓狗狗有段時間散步盡量挑選冷門時段,不會遇到狗,讓他沒有機會看到狗吠叫。

(2)照顧身心
我們也會開始從狗狗身體的狀態著手,讓狗狗的「根本」更好,例如,有些狗狗經常吃的不足夠、睡得不夠好,這些都讓狗狗出現一個比較不平衡的狀態,那麼這樣的狀態,當然很難學好東西。

所以,除了讓狗狗吃飽睡好,拿掉一些會讓狗狗額外有身體壓力的活動,像是有些狗狗總是被主人帶去跟著慢跑,長期下來累積了很多身體的慢性壓力,影響休息或身體內部的狀態。

過往太多處罰/不當處置,帶來的壓力或身體疼痛,造成狗狗的反應強度升級
或者有些狗狗因為過往的行為問題,例如吠叫、攻擊或者亂咬,經常被主人處罰,例如:被主人兇、喝斥、被打、被關…等等的,所以,狗狗因而有很多疼痛或恐懼的經驗。
因此我們也會拿掉以往狗狗會面對的處罰等事情,在碰到那些事情時,不處罰狗狗,但給予主人一些比較好的做法,或者生活安排,減少狗狗被處罰或做出主人不希望的事情的機會。

放鬆平靜的狗狗,更有能力來面對訓練
有時候,我們只是讓狗狗吃得豐富了,調整睡眠的時間或環境、方式,改變狗狗平常跟主人做的活動、移除處罰,就能見到狗狗變得相對放鬆平靜了。

等狗狗變得放鬆平靜或自在,也才能有好的狀態來面對以往的問題,以往那些我們暫時避免碰到的問題,就是前面階段我們提到暫時避開、暫時不要碰到的事情。

或許因為比較放鬆自在,那麼在碰到以往的困難,也可能變得比較有能力面對,或者,有更好的調適力來度過某些事情。

(3)適應克服及改善問題
這個階段就是,我們來見見真正的「大魔王」,也就是來處理真正的那些問題。

當狗狗有一段時間,沒有碰到那些事情,自然不會出現我們不希望的行為,例如吠叫或攻擊。這個行為就不會越練習越熟練,越穩固,越難改變。

拆解成狗狗狗能學習的小步驟
我們現在就把「大魔王」拆成一些小小的事情,幫助狗狗慢慢學習接受或者適應。
透過學習原理內的一些原則,例如減敏、反制約、替代行為的方式,來幫助狗狗適應某些人、某些狗、不用吠叫、適應人類不會總是搶走牠發現或牠想擁有的物件,以改善之前的問題,例如吠叫、攻擊..等。

在狗狗經過一段時間的第一階段 #環境管理,同時邊顧好第二階段 #身心狀態後,他們就可以準備開始學習適應某些事情了。


時間短暫,距離增加,好的結果
我們就可以幫助狗狗從簡單的步驟開始適應,例如:看到一眼其他狗狗,一秒鐘,就離開,或者拉開夠遠的距離,讓他看著遠方有狗出現一下子,接著,就帶他去其他沒有狗的地方好好散步…以這樣的概念循序漸進,幫助狗狗適應狗狗。

原本看到人就會馬上吠叫的狗,我們也挑選有一兩個人出現的時間,從多點距離開始,也搭配放鬆自在的活動,讓狗狗可以適應人,也有平靜的事情可以做。

原本護食物或玩具、物件的狗狗,我們開始慢慢提供一些物件,讓狗狗可以擁有一些我們不會急著想拿走的東西。這麼一來,狗狗一開始可能會想要護,但發現人類不會想要拿走這些東西,牠可以好好擁有,牠也就不用「護」了。

****
這些就是訓練的框架。循序漸進,並且採取比較溫和的做法,好來幫助狗狗與人類克服某些以往的問題。

慢慢來,最能安全達到目的
我常常描述,這樣的做法,考量狗狗的需求,並且,也出於人道,我們的安排總是由簡到難,從簡單到複雜,一步步改變狗狗面對這些事情的經驗,也一步步讓飼主練習出自己解決狀況的能力,所以好像就是騎著或開著很慢的車,緩緩安全地前進,直到抵達我們的目的地。

因為考量著成效與人道兩者的平衡,不快速,卻安全,雖然很慢,確實很保險地,只要持續做,終究會完成目標,達到目的。

尤其在這樣的安排下,不單單只是改善了問題,這樣的過程,都會增加狗狗與人之間的信任,這些無形累積的信任,更能幫助雙方擁有安心和諧的關係,這不也是在和狗狗一起生活的過程,我們所追求的嗎?


飼主經歷的障礙-我們需要確實需要在心理上做準備
在這過程裡,許多飼主除了要著手訓練以外,在心理來說,也會經歷一個比較辛苦的歷程。因為在上課前,許多飼主早已自己開始進行#環境管理 的階段,雖然飼主可能不知道自己已經在這麼做,但是確實也有避開狗狗會兇會叫的事情。

如果這麼做的時間越久,當飼主來面對後面的「大魔王」階段,也會更有障礙。

因為,已經好一段時間不用面對了,忽然開始要面對,也會有很大的壓力,也可能因此更難適應,也可能自己會在安排練習的過程中,覺得很緊張很擔心。
即便我們仍然從很簡單的步驟開始,也還是很容易讓久久未面對這件事的飼主,產生很大的心理負擔。

在這樣的狀況下,雖然步驟很簡單,但一想到或看到狗狗碰到那些事情還是會很激動很有反應,飼主對於練習,也更容易感到擔心或抗拒了。

所以,我總是喜歡在課堂中先講起來,希望飼主可以有心理準備。

「因為你已經很久讓自己跟狗狗沒有經歷那些事情了,你們自己已經完成了我們要做的第一個階段 #環境管理,所以,我只需要從第二個階段 #照顧身心開始,同時慢慢加入第三個階段 #適應克服及改善問題。
可是,進入第三階段,就會讓很久沒碰到這些事情的你和狗狗,碰到這些事情,好像也同時容易激起當時的恐懼及壓力,這樣就容易讓人擔心,訓練是不是正確的,也很容易沮喪。」

真實世界裡,訓練是怎樣變化的呢?


如果在實驗室裡的訓練,我們能控管許多事情,也因此,行為與訓練容易是非常有效率的對應,以一條直直的線來表達,時間與訓練進度是成正比。

可是,真實世界裡,有許多各種因素,有時候會因為人剛好工作繁忙沒辦法練習,有時候因為你們剛好又搬了家,還沒有搞清楚家裡周圍狀況,就碰到人或狗了….等等的,所以,訓練的進展圖比較會像是這樣的,起起伏伏,但其實是朝著越來越好的發展去。

這段時間,我們會持續觀察狗狗的學習狀態,來調整訓練的內容與難度,好讓牠可以越練習越好。

要為自己多多打氣
所以,不要放棄不要灰心,要相信,慢慢騎車/開車/坐車,只要繼續維持,就會到達目的地。常常提醒自己這樣的事情,給自己打氣,多點信心。


從「環境管理」來到「克服及適應」的階段,往往都不會是「無痛轉換」。

每次當飼主在這個階段遇到困難的時候,我都會再仔細反覆評估,目前的情況,是實際上對飼主或狗狗太困難,還是是心境上的不適應。

如果是太困難,那麼,我們就把狀況變得更簡單一點,秉持著慢慢騎也會到達的心情,從簡單的,學上來。如果是不適應,那麼,我們就再觀察幾天看看,也同時,要為自己多多打氣一下,因為,在大多數的我們,成長過程裡,我相信,許多時候,我們很常「潑自己冷水」「澆熄自己的信心」的方式,來給自己壓力,認為這樣才能幫助到自己,後來,不管有沒有幫助到自己,我們也還是習慣「唱衰自己了。」


我最近很喜歡一本書(註)上提到「無條件正向關懷」,其中一句深深鼓勵著我,這句話是『真心相信當事人若能受到鼓勵、獲得接納,一定有能力成長』。

我也相信,我們每個人在信任支持的狀況下,最能發揮潛力。所以,希望我們都能夠經常這樣地提醒自己。

註:書名為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作者:蘿蕊・葛利布

飼主心得分享(1)美麗朵多家

家裡兩隻小狗是同胎的姐妹,在外面流浪一年多才進入家庭生活。也因為已經成犬,所以性格成型;這對於沒有養過狗的我,一次兩隻,很多時候都是課題。例如:一隻狗膽小,一隻狗對人狗敏感。膽小的狗,對於很多事物都感到害怕,以致於散步的時間與品質都不太足夠;敏感的狗,對於人跟狗的激動吠叫,讓我覺得這應該可以有改善的空間。也因為如此才想說要找訓練師,讓人狗生活可以獲得平衡,也希望可以經由訓練師的教導,使得狗的生活品質能改善。

上網蒐尋相關資料,決定要找所謂的正向訓練師,就找到了MING老師。因為MING老師在台北,老師願意在疫情不定的時刻,願意南下幫忙,這一點我實在覺得訝異也非常地感謝(因為也遇到只願意視訊教學、或是南北太遠不願意前來的老師)。老師先是跟我們線上通話,瞭解小狗的生長背景,目前我們遭遇且想要解決的問題,再跟我們清楚地解說課程安排的方向、內容及費用等面向。

對於膽小的狗,老師有利用室內環境佈置的安排,設置些微動向與物品的難度,希望小狗可以慢慢克服內心障礙,增加自信心;室外的部分,也挑選幾個人車稀少的點、中繼站的安排、牽繩延長等措施(用長牽繩狗能較自在行走、各挑選地點零食揀食嗅聞)達到放鬆,如此可以降低人車對狗的刺激,達到自信心的建立;並透過散步嗅聞的放鬆,達到情緒緩和,對人的應對情緒不高漲,就會對人不那麼激動吠叫。

雖然只是幾小時的課程,但事後的練習老師都會要求定期錄影,進而討論修正或是再微調練習的內容;經過了數個月的練習建立起模式,小狗現在也比較沒那麼膽小、對於人狗也比較沒那麼激動應對。這樣在日常生活中緩緩地建立對狗的自信心、對人狗的敏感度降低,可以自然且內化,覺得對於飼主跟狗都是很好的方向。也謝謝MING老師的訓練以及對於飼養知識的不吝給予,真的非常感謝。

飼主心得分享(2)金六萌七家

找一個正向訓練師,找一個陪伴的育兒夥伴

老五離開之後,我們家帶了金六回來,因為金六的天使屬性,所以沒有太大的波折,我們很快地就找到了共同的生活節奏。因為金六太好相處了,所以一個衝動我們家又領養了萌七。

萌七的媽媽在收容所下生下了他們,她是那一胎唯一被帶出收容所的小狗,因為她的兄弟姐妹都有因為膽怯而攻擊的傾向,只有她雖然害怕,但表現的方式是整隻石化,所以才被流浪動物花園救援。知道她的身世之後,我一直想著我要盡最大努力讓萌七成為幸福的小狗,連她兄弟姐妹的份一起。

Continue reading

如何善用不同種類的狗零食呢

上一篇我們介紹了啃咬咀嚼的重要。

我們能想像,食物停留在嘴巴裡咀嚼啃咬所經歷的時間,與狗狗的健康有很大關係。狗狗的牙齒和我們的構造很不同,我們能想像這樣的構造在演化下,生存下來了,也表示牠們需要相對應的活動,也就是啃咬。然而,不代表越硬的食物越好,因為也可能會傷害到牙齒,進而造成身體狀況。

如果我們能想像,這件事的重要,便可以在生活中更加留心,找到許多可以提供狗狗咀嚼啃咬食物的機會。

接下來我們要來介紹在「品嚐」這部份的食物選擇。市面上有各種狗狗食物可以挑選。我們可以因應自己要和狗狗做的訓練或者安排活動,來選擇不同的質地。這麼一來,狗狗就能擁有更多「食物」的感官回饋。

肉泥/食物泥

泥狀的食物,可以搭配一些塞食物的玩具,讓狗狗可以舔舔與啃啃,這樣過程可以吃到肉泥,也可以讓狗狗啃咬。不過,請留意,比起舔,狗狗更常用啃咬吞嚥的方式進食。因此,當我們提供食物給狗狗時,我們需要留意到,狗狗除了舔以外,對牠來說,是不是能夠在想要啃咬的時候,方便啃到。因此,如果你要準備像是舔食墊,請挑選洞大一點的,狗狗有多時間被提供可以啃咬咀嚼進食的食物。

在進行豐富化的活動時,我也常使用肉泥或食物泥(如地瓜、白飯、肉混成),因為這有時候可以黏在高一點的東西上,這樣狗狗就可以低頭聞聞,也可以抬頭伸展脖子,做各種身體拉展。

泥狀的食物,也比較多水分,因此在狗狗進行嗅聞的食物,也更加容易成功。所以如果你有一隻進行嗅聞遊戲比較沒有信心的狗狗,你可以從肉泥開始,幫助狗狗容易嗅聞及吃到。容易成功,也幫助他們開啟信心。

訓練零食類

在訓練的考量來說,短暫時間,例如5-15分鐘,重複幾種不同的練習內容,反而比一樣的練習做上半小時來的更容易讓狗狗記憶以及保持動機。在這樣的狀況下,因為食物會在短時間裡給的比較密集,頻率較高,所以,我們會避開太大塊需要啃咬咀嚼或者太乾、太硬的食物。

我喜歡用有彈性且容易剝成小塊小塊、香噴噴的零食,這麼一來,不用擔心狗狗吃太快噎到。太容易掉屑屑的也不合適。

我經常建議飼主在挑選訓練零食的時候,可以隔著包裝摸摸看零食,看看是否有彈性,是不是徒手就可以剝開的。以訓練零食來說,小型犬到大型犬每次一片零食提供的大小,我會建議是0.3~0.8 平方公分,高度/厚度扁扁的就可以了。

如果這個零食,你認為自己徒手剝不開,或者很吃力才剝的了,或許,就不適合拿來當訓練零食。此外,除了市面上購買的零食,在訓練時,我也經常準備水煮的蛋白質,以質地來說,心臟類、肺臟類都是很合適的食物,水煮後,剪成丁狀,也不容易掉屑屑。一般來說,瘦肉也比帶油脂更加合適,因為,手拿起來比較不會因手溫度而出油。

我經常水煮後,切成丁狀,分裝在矽膠製冰盒裡。需要的時候,拿一塊出來烤箱加熱或者放在鍋子裡乾炒一下,回溫就可以使用。

嗅聞遊戲搭配的零食:以氣味重的為主,大小則不拘,因為狗狗可以嗅聞探索找到各種食物也是樂趣呢!

肉乾、乾燥內臟或冷凍乾燥肉塊

這一類的食物,因為蛋白質成份高,烘乾後也容易保存,是許多狗狗都喜歡的食物。不過因為比較乾比較硬,不適合直接拿來做訓練零食,適合用在嗅聞活動,因為味道重,都會讓狗狗很有興趣。將零食撕成一塊塊,佈置好環境,藏在之中,也讓許多狗狗對嗅聞活動更起勁。

另外,這一類的食物,也是我會在某些時候訓練時,特別會使用的,像是,交換練習。如果飼主擔心狗狗撿到危險不能讓狗狗吃到嘴裡的東西,我則希望飼主可以拿出這樣很香的食物提供好幾塊給狗狗,幫助狗狗願意跟飼主交換牠口中那個看起來很可疑的紙袋或食物。

我自己的狗狗福福,喜歡的一款零食,是鹿肺。有時候,我會讓牠聞一聞後,將牠隔在門外,快速藏在房間某一處,開門讓牠依照剛剛所提示的(聞到的味道),找到鹿肺。這不限於這類食物,其他零食也可以這麼做,不過,這類的食物很香,因此,狗狗也比較容易有動機,也容易成功。

烘烤餅乾類

這一類我也會認為是讓狗狗做嗅聞活動時提供,或者,單純在睡前給個小點心。不過,若是你想使用舔食墊,幫狗狗凍一個小點心,也可以加入。許多狗狗偏好蛋白質成份高的食物,因此,不會特別想吃小餅乾。如果要提供餅乾類,我經常希望主人留意到,能找看看是否有蛋白質成份的。或者,提供小餅乾可以給少一點,而另外準備些有蛋白質成份的。

我自己給狗狗小餅乾類的時機,也多數會用在嗅聞遊戲、佈置環境。我們是否能捨去這一類的食物,而單純用肉乾呢?我自己的看法是,如果我們的目標是,盡可能提供狗狗更多的選擇,在食物上提供變化,給他們,那麼,我認為,不需要捨去這類食物,但需要給少量。

我有一陣子會自己烘肉乾給狗狗吃,當時就發現這些食物原本有水分的時候,很大一塊,乾燥完卻變得非常小塊。這很需要留意,因為體積變小很多,我們很容易不小心給過量。想像一隻紅貴賓,一天吃下兩片薄薄的雞胸肉乾,可能不多,但如果加水還原,你就會發現狗狗吃過量,這同時也可能造成腎臟等身體負擔。因此在後期,我就比較不會特別將肉烘到全乾,而是採取與其他食物混和後,烤熟分成小份。

例如:我很常幫我的狗狗做的其中一個會是

蛋白質+地瓜/南瓜,桿平後拿去烤熟,變成一片一片的零食,可手剝來做活動。想要加入一點健康的好油脂,例如亞麻籽(粉)也可以。

  • 罐頭/餐盒

罐頭質地,也可以混上一些餅乾。這樣不同的質地混合,有時候也幫助狗狗適應,在未來可能也更容易讓你塞進一點膠囊,讓狗狗順利吃藥。

我新來的狗狗-潤潤,據說在收容所時,非常難餵藥,牠總會挑出來。因此,來到我家後,我就將這件事放入計畫。我開始會提供不同的罐頭/餐盒,確定牠會吃,且很開心毫不猶豫地吃下去後,就加入自己在藥局買的空膠囊(買小號的)。幾次下來,我就可以加入真正的藥膠囊了,目前餵過益生菌。一開始牠的耳朵發炎時,我也能順利將藥(膠囊)塞進罐頭裡。這樣的食物,帶有水分,往往比較香。

  • 冷凍乾燥的蔬菜:

這部份也能提供狗狗更多食物的變化。如果你的狗狗是小型犬,或許牠不能吃下太多蛋白質,有些啃咬的牛肉捲也太大塊,你擔心狗狗噎到,我認為這樣的蔬菜也可以提供讓狗咀嚼啃咬的機會。我自己雖然開始不會特別烘肉乾,但我仍然推薦大家可以烘各種蔬菜。烘完後打碎,也可以保存比較久,拌在狗狗的正餐裡。或者不打碎,留原型,也有許多狗狗願意吃。水果,則是少量。

  • 肉鬆:

許多主食是飼料的狗狗,我經常會認為他們能吃到的多數食物,都過於單調,可能不像鮮食或生食那樣,有些水分、也能有多些口感,在味道上也沒有「鮮美」。不過,我能理解,如果讓狗狗主要吃飼料,對許多飼主來說,是比較便利的選擇,無論是保存上、營養上或準備等考量。

如果主人能在飼料上,加入一些食物,讓正餐變得香一些,也更「值得」狗狗吃。除了加入新鮮的食材,肉鬆或者烘乾的蔬菜這類零食,也是我認為購買後保存方便的食物。

提供狗狗各種食物的原則為,多種類嘗試,但每一次都是謹慎並少量地提供。

吃零食這件事,人們常見的疑慮與注意事項有:

  • 挑食:

狗狗吃了零食,就反而不吃正餐。

這部份我們可以更仔細思考,是不是正餐跟零食的美味度有很大的差距。

以正餐來說,我也經常認為,我們需要提供更有變化的食物給狗狗。

因為狗狗也是非常注重鼻子聞到的味道以及嘴巴嚐到的味道,吃到不同的食物,在腦袋裡也會產生不同的作用,好像一樣都是蛋白質,雞胸和雞腿的口感也不太一樣,油脂或者其他營養成份也不太相同,所以,我們能想像,這對狗狗也是不同的事情。另外,則是,吃的零食的量。如果狗狗吃的零食量瞬間很多,也自然不會有空間塞下更多其他食物,尤其是相對不好吃的食物。

多樣化的食物,也能促進狗狗接受更多不同的食物。因此,除了正餐以外,我們能留意到提供狗狗的零食,變化跟差異感覺很多,我也更推動人們來研究更多零食,這麼一來,我們可能可以增加一些食物變化,在一些訓練上,也更能讓狗狗有動機改變行為,助於學習。

  • 不健康(量):

在挑選零食上,有幾個要留意的是,食物的成份。如果您挑選的是市面販售的狗狗零食,內容物原則上不會有致命的成份,不過,在狗狗吃的內容上,雖然狗狗也能消化一些澱粉,但在狗狗的傾向以及對食物的需求來說,我仍然建議,蛋白質程度要多一些的。因此,一般來說,小饅頭類的食物,我留意到裡面大多不太會有蛋白質成份,也可能過甜,是精緻澱粉。

另外,容易有健康疑慮的食物,是肉乾。這些年人們開始熱衷自己烘肉乾,或者,買肉乾。如果你有自己烘過,你會特別留意到,烘乾水分抽離後,這些肉乾變得很乾很薄。因為體積變得很小,我們在餵的時候,可能忘記原本這些肉的大小,這麼一來,狗狗可能短時間已經吞下了過量的肉。如果考量狗狗原本已經有挑食的狀況以及健康問題,我確實認為,我們需要這樣的問題解決了,才能放心提供狗狗更多選擇。

**

提供給狗狗別於飼料以外的食物,確實是有許多風險,也總是讓飼主感到卻步。這確實非常不容易!提供上述的分享,我並非否定了「我們應該要嚴格把關狗狗所吃到的東西」,也不是忽略了「單純的飼料為狗狗健康帶來的保險與益處」,不過,我總認為,我們仍然在這件事上,有很大的彈性與選擇(食物的選項與提供的量與方式),只要多用心理解,小心謹慎地嘗試,能提供給狗狗的總和,會變的更多。

我們總說自己很愛狗,狗狗很愛吃,那麼,在吃這件事上,想久一點,多想一點,多在乎一點,也能找出自己安心嘗試的方式。當然,與您的獸醫討論更多食物的可能,也會更貼近您和狗狗的需要。

狗狗的啃咬零食怎麼選呢?

我自己很喜歡使用各種狗零食,除了正餐以外,狗零食能提供許多口感上的變化。以下介紹我會如何使用各種零食。第一篇是啃咬類,因為啃咬對狗狗太重要了,我想值得花上完整的一篇來解說。

這類食物,能夠讓狗狗好好啃咬咀嚼後,才吃下去。

許多飼主誤會要找越硬的越好,會認為,這樣狗狗才會咀嚼夠久,久到累了就休息。事實上,狗狗確實需要咀嚼,不過,太硬的食物,反而會讓狗狗牙齒容易損壞。

而牙痛也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情況,長期的疼痛累積下來,更容易讓狗狗因為疼痛而出現異常行為(例如攻擊或恐懼、調適力減弱),尤其因為疼痛,可能會讓狗狗牙齒周圍都變得敏感,或許你只是要幫牠抓癢脖子,就足以讓牠感到恐懼而尖叫,也可能會忽然變兇,也因為恐懼而開咬。

啃咬的食物類型,需要有一些彈性,也需要是狗狗正常能消化的,因此,食物比一些橡膠製品來得好上許多。

能夠咀嚼,並且吃進去,讓身體消化,這會是完整的過程,也更助於狗狗感到放鬆。

有些所謂耐咬的零食,在啃咬一段時間後,因為結構很硬,狗狗一塊一塊啃起來吃,還沒吃的部份,就會變成「塊狀」,也就更需要注意狗狗會否吞下去噎到。所以在挑選時,請避開圓形或經啃咬變成塊狀,避免狗狗噎到或卡住。

我自己喜歡像是長條形或者耳朵類的,並且在啃咬咀嚼後,容易變成纖維區塊長長(有這樣形容的嗎)或細小的片狀。

犬種與體型的注意事項

如果您的狗是法鬥、巴哥等短鼻犬,可能會因為構造更容易噎到,因此,你可以使用固定器(如圖)來,幫助狗狗,這麼一來,他們還是可以享受食物,卻又可以減少噎到或卡住的風險。

謝謝粗脖子提供

如果你的狗狗是小型犬,除了固定器有幫助外,也要留意提供給狗狗的啃咬咀嚼零食,容易不容易噎到。有次學生的茶杯犬就在啃一個很小塊的肉乾時,噎到口吐白沫,所幸,狗狗後來恢復了。

或許中型犬以上的體型能夠輕鬆啃咬的肉乾,對迷你或茶杯犬就是相對大塊了,再加上質地及密度都很高,小小的牙齒無法咬散,硬吞就噎到了。

雖然講了許多,啃咬的風險,例如噎到、刺穿腸胃,不過,我仍然希望大家能用心研究狗狗能吃的食物,能咀嚼的時候有哪些,因為啃咬咀嚼對狗狗來說,除了口感帶來的新鮮感,也是紓壓的方式。

我常碰到飼主表示,自己已經提供許多啃咬的東西給狗狗,狗狗還是很愛亂咬,這些被提供的東西往往都是玩具類,例如娃娃、耐咬的橡膠等等。但如果我們能挑選的是食物,可以咀嚼完吃下去,對狗狗有很不同的影響。如果經常提供狗狗有品質的啃咬機會,也相對能減少狗狗咬錯、破壞物件的狀況,這對飼主來說,也是很好的事。

在我的課程裡也常常看到啃咬咀嚼帶來的影響是很明顯的。例如飼主光是在正餐以外,增加了每天啃咬咀嚼進食的機會,他原本一直是瘋狂愛叫的馬爾濟斯,也明顯平靜許多,減少了許多吠叫,也多了許多休息。

所以希望大家知道,這件事即便有些風險,但卻值得我們認真地研究,小心謹慎地嘗試。

以啃咬的時間長短來說,應該是至少可以讓狗狗啃咬一兩分鐘以上的,雖然可能不太準確,因為每隻狗狗都不太一樣,但請留意到狗狗需要一些時間好好吃這些食物。

因此,如果你第一次準備這樣的啃咬咀嚼零食給狗狗,也請依照狗狗的身材評估,一隻吉娃娃被提供一隻比人手掌還大的啃咬零食,就是太多了。一次給太大塊,有些狗狗可能會啃一啃休息,晚點繼續啃。但以每天狗狗吃的食物量來說,要是狗狗當天忽然吃了這麼大量的東西,也是造成身體很大的負荷。

所以,還是那句,認真研究,但是要小心謹慎地一點一點嘗試。

我們同時也要留意到,有些狗狗可能會因為吃東西的時候被外在干擾,或者缺乏安心享用的機會,因此總是囫圇吞棗。例如:主人太過關心、試著去碰觸狗狗的食物、吃的時候旁邊還有其他狗…等影響,都會讓狗狗吃的很有壓力,而採取快速吞嚥或者出現警戒。

如果想要給狗狗啃咬,飼主往往會想到,那骨頭到底可不可以?

帶骨的食物,往往是我會認為需要特別留意的。生食(註)裡會提到帶肉的骨頭,如果您也能接受提供這樣的食物給狗狗,也請去了解一下注意事項。一般我們買到的比較容易是熟食的帶骨食物,例如:鹿尾骨頭或者牛肋骨,這樣的食物在提供給狗狗時,我總是比較擔心,因為,烹飪煮熟的骨頭,會在狗狗吃進肚子時比較難消化,尖銳的碎骨,也容易對腸胃造成傷害。

因此,在課程中,我會特別和飼主討論狗狗的大小以及吃東西的方式,好幫助飼主學習如何觀察與評估狗狗的狀況,也能更了解屬於自己狗狗的注意事項。

以前我的兩隻狗狗,我的土狗非常挑肉吃,因此,當我提供羊膝骨這樣的食物時,我就不用太擔心,牠不會激烈的硬啃,當牠吃完上頭的筋膜、一點軟骨組織後,牠就會捨棄這個骨頭了。不過,反觀我的拉布拉多獵犬,牠會試圖用力啃,想要把「所有跟食物有一點關聯」的東西都吞進肚子,這樣的狀況下,就表示牠不適合吃這樣的食物。

現在的兩隻狗狗,其中一隻只能接受一定的韌度,或許因為牠來的時候牙齒已經比較不好了,所以咬不動的,牠就會放著。另一隻狗狗的特別之處,是以味道為取向,夠香牠就會吃,不過,如果是太大的食物,牠常常會試著藏起來,卻又忘記吃。考量這件事,我也會盡量把太大的食物變小,或者直接提供我嘗試過幾次牠能會直接吃掉的零食。

我也從這樣嘗試的過程裡,學習到如何給牠們合適的食物吃。合適的定義就是包含

  1. 可以咀嚼好一下子
  2. 不會太硬,硬啃傷到牙齒
  3. 不會啃的過程,變成圓形或塊狀,有噎到的風險
  4. 多種變化

因此,當您要提供這些啃咬食物給狗狗時,請留意狗狗的體型、嘴巴大小、進食的習慣。

給了就是給了,不要想著拿回來

一般來說,我會希望我們提供給狗狗的東西,就不再拿回了,因此,我不會限制狗狗進食的時間長短。狗狗也可以在想要吃的時間好好享用。這也同時是一個狗狗常態進食的重點,也就是,能夠好好安心想用食物,也能減少狗狗延伸出資源保護的問題。

也就是,如果你對於提供某一種啃咬的食物給狗狗有疑慮,那最好是先不給。

(但請不要這輩子都再也不做任何嘗試,仔細找,還是有很多可以嘗試的,就算是烘乾的地瓜,也和蒸地瓜在嘴巴裡吃到的有些不同)

市面上的啃咬零食

我會買的像是是牛肉捲棒、烘乾柳葉魚、鴨氣管、鹿胃乾…等等以蛋白質比例高而製作的食物。我自己有時候也會烘或烤一些食物,例如將地瓜切成長條狀烘乾,狗狗也喜歡。

融合天然的食物我們隨手可得

如果學生的狗狗是幼犬,也有許多天然的食物可以先提供給狗狗。我的許多幼犬學生,都有嘗過花椰菜或者紅蘿蔔,洗乾淨擦乾後,提供完整的一顆給狗狗。幼犬主要喜歡做的是,啃咬拆拆剝剝,吃則是其次。看著狗狗叼著一根紅蘿蔔到處跑,趴在沙發旁邊,啃下一點葉子後,吃一兩口吐掉,接著又咬到飼主腿旁,握著紅蘿蔔開始啃咬,這可是很有趣的過程呢~

如果你有氣炸鍋、烘乾機或者烤箱,那麼將地瓜切成長條形(粗細請多方嘗試)外頭裹上薄薄的肉片,拿去烘烤。出來的成果也很美,狗狗也很喜歡的。好的少量蛋白質、地瓜的纖維與澱粉,都是很安全的開始。

如果要自己準備啃咬零食,如何挑選狗狗能吃的食物

除了上網去查詢,例如「高麗菜,狗狗可以吃嗎?」,我自己的方式也會直接參考某些飼料廠商的成份,看看他們用了什麼食材,就知道我能在準備這些食物時,無論是準備成適合啃咬的外型或加入正餐裡,還是平常我吃可以分享給狗狗,都會更加容易。

像是鷹嘴豆,是一個我會烤來給5歲的人類小幼犬女兒吃,也同時會在狗狗做嗅聞活動時,準備一些給牠們。無糖優格加入一些食物後,拿去凍,也可以給狗狗不同的口感。對於我的福福-(混鬆獅米克斯)來說,無糖優格與肉餅乾相比,牠可以毫不遲疑直接先吃優格的呢~

健康第一

如果狗狗的健康狀態(例如過敏、腸胃不適),讓你猶豫是否要嘗試,也請先和獸醫諮詢後,確認狗狗健康無礙,詢問最保險的嘗試為何。

註:在狗狗的主食部份,目前的趨勢除了狗飼料以外,也越來越多人提供新鮮食物給狗狗,除了烹煮過的食物-稱為鮮食 (內容以澱粉、蛋白質及蔬菜、油脂),另外也有飼主會為狗狗準備沒有烹煮過的生食(內容以蛋白質、內臟、合適的骨頭等成份為主,也可能額外加入油脂或蔬菜等食物)

狗狗的習慣與我們的習慣-大小便訓練

隨著疫情,我們可能會面臨到,因為得減少出門的機會,所以影響了狗狗日常生活的習慣,例如:外出探索、社交及大小便。

承襲昨天的課程要求,另一個在這些日子,飼主想上課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訓練室內大小便的習慣

關於大小便習慣,有些狗狗能夠學會在家裡上廁所,不過,有些狗狗好像怎麼樣都學不會。在飼主口中形容的「狗狗學不會在家上廁所」這點,我們通常見到的是,狗狗不在家裡上廁所,要出門了散步才上廁所。

狗狗開始成長成熟,以大小便習慣來說,有些狗狗傾向在遠離家裡才上廁所。所以,與其是「牠們學不會」,不如,說是牠們的「意願」。

這點其實就是一個成熟的個體偏好,如同我們人類在生活中也有許多自己的偏好,例如:我自己就是一個一定要吃到早餐的人,沒有吃到早餐卻得工作,我會很不安。不過,我先生卻是一個「現在身體感覺不想吃就不吃」的人。

在許多正常狀況下,我們的偏好,都屬於個人找到對自己最自在的方式。不過,當然某些情況,會讓我們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願。例如:今天一早我要去做健康檢查,因此,可能得檢查完才能喝水及吃早餐。那麼,我因為理解這件事是很短暫的臨時變動,就能接受與配合。

不過,說回來了,狗狗很難理解人類口中的「這些不得不違背意願」的情境。

與其說是,訓練狗狗有在家裡大小便的習慣,不如我們來看看,是因為我們自己是這麼習慣,而希望狗狗這個物種來配合我們的習慣。究竟是狗狗”必須要”有這個習慣,還是是因為我們自己想要呢?

***

我們能想想依照喜歡在外頭上廁所的狗狗,有哪些條件能增加牠在家上廁所的意願

  1. 提供一個合適的環境,遠離自己休息或玩耍的區域
  2. 有外頭的空氣流動,所以有些狗喜歡在家裡大門口,甚至廚房上廁所(我留意到,因為廚房常常接著洗晒衣服的後陽台)
  3. 能排尿跟踩起來腳好固定也不會晃動的材質:所以有些狗偏好浴室前面那塊腳踏墊。薄薄的尿布墊與踩起來厚一點也止滑的腳踏墊,差別很大呢!
  4. 觀察狗狗上廁所的喜好,加入些佈置,例如:土、草(也有仿真草皮)、盆栽,也常常有幫助
  5. 加入Cue,在外頭見到狗狗快尿尿了,加入一個尿尿的口令,等待狗狗完成尿尿後,獎勵狗狗。幫助狗狗學習「尿尿口令」與尿尿的連結。

有時候,我會請飼主準備一個尿布墊出門,鋪在狗狗常上廁所的位置(例如:社區出來的第五棵樹)這樣也能幫助狗狗建立尿在這個尿布墊,有獎勵的概念。那麼回家後,也比較可能帶動狗狗見到尿布墊而尿尿。確認狗狗學會這個口令後,在某些狗狗需要上廁所的時間,帶著狗狗到家裡幫牠準備好佈置的地方,使用口令一兩次,等待牠尿好尿,獎勵。

這個等待的過程,經常是一個陣痛期,主人在不安中度過,因為我們希望狗狗學會,但在學的過程,他們又一直憋著等出門,我們也很心疼。因此,如果你希望這過程快點度過,在上頭5的步驟,則需要確實成功許多次。

6. 大便這回事會與狗狗的腸胃蠕動很有關係,也比較不容易抓到時間做上面5的獎勵。

照料便利,卻不一定遵循著狗狗的需求

在原本工作犬的領域時,我學習的是肢體障礙輔助犬(多數是輪椅輔助犬),我常常需要訓練狗狗聽從指令上廁所,因為,這對於牠行動不便的主人,在照料上這樣會方便許多。

說回來,在寵物犬的照養與訓練,我認為,我們也需要學習的是,在許多事情上,減少對狗狗的掌控,也就是說,不需要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我們照顧愛護的是一個寶貝,而不是一個機器人。照料上不如我們期望的便利,也未必就是壞事,而是正常事,所以我們得學著接受。

當不習慣在家裡上廁所的狗狗,對於尿尿的Cue,有概念後的發展

在主人用著耐心與愛練習後(我的意思是,只有獎勵尿在希望的地方,對於沒有尿或尿在其他地方,採取平靜清理),常常有兩種狀況:一種是是大家期望的,他們學會在家裡的某處上廁所。不過,每天可能只尿1泡,像是「憋不住」才尿。

另一種是依照上述原則學會後,狗狗會在一開始練習時,在主人的引導下,成功幾次,不過,過了一段時間,當牠們依舊選擇憋尿,無論是主人在家或不在家。他們還是等到出門後上廁所,因為,牠們理解在這裡可以上廁所,不代表他們想要這麼做。

我喜歡跟主人形容這件事,

「好比你來到我家,我告訴你桌上的零食都可以吃。你理解了這件事,然而,選不選擇吃,則由你決定。」

如何看待室內還是戶外大小便的行為

或許牠老了,不便於行,上下樓層不方便,你會希望牠可以不用憋尿。不過,我不認為,我們應該從牠還很年輕,就控制牠只能在這樣的狀況下尿尿。如果年輕的時候,牠學會了,那麼,你可能會某些時間特別幫牠複習一下,例如:有時候散步,加入口令,牠上了廁所,給予獎勵。當然也有更多時候,我們帶牠散步就是,不打擾保持安靜,讓牠們探索,也用自己的步調上廁所。

也因此我自己的立場,是認同教導狗狗聽指令。而原則一樣是,狗狗理解了,(你知道狗狗理解聽見口令上廁所會得到額外更好的獎勵),但接下來的生活,你表達了,而牠選擇尿不尿,則是牠決定。

拿捏大小便訓練的原則

如果你考量狗狗聽見指令,卻不尿,會否影響牠對指令的熟悉度。那麼,篩選合適的情境,再給予指令,也能增加成功率。這個禮拜與其講20次,牠只有2次執行,不如,只在合適的情境,使用2次,牠可能成功1-2次,得到獎勵。這點也呼應前面說的,散步時偶爾才做尿尿指令複習(請給很好的獎勵),但大多數時間,以保持安靜,尊重狗狗散步的需求,以自己步調尿尿為主。

我希望在這篇裡,你不會只見著教大小便的原則,而是更想著狗狗的偏好與意願

愛狗狗的方式,也是在不影響人犬健康安危的狀況下,盡可能尊重牠的意願。

**

關於狗狗不在外上廁所這件事的考量,人類除了擔心狗狗身體狀況,另一個是我們是否便利。

如果你的狗在上述的練習後,你了解了牠屬於「好,我知道這口令,也知道家裡這邊尿尿,你會給我獎勵,但我就是喜歡在外頭尿尿」,那麼:

下雨天,我們可以選等雨小一點或穿著雨衣出門。颱風天,頻率可能更短,無論你的狗狗是否願意在家尿尿,那兩天都會度過的。

我的想法是,我們要為一個偶發的事件,花多少心力訓練狗狗。例如:在狗狗憋尿(前面陣痛期)及違反狗狗偏好意願上,拉扯多久。

以疫情來說,或許我們更難評估,到底這是偶發,還是,長期得改變。我想,你依舊能夠執行尿尿訓練,依照上述原則(在外頭加口令或尿布墊回家、確認成功率到了、佈置好家裡尿尿地點、在家練習口令,度過陣痛期)。

不過,請記得,如果狗狗表達了這就是牠的意願/偏好,或許,我們得想更多,有沒有可能我們找到更多方式讓狗狗滿足在外頭上廁所或退而求其次,當我們願意想更多,我們也可能會找到更多選擇。

嗅聞遊戲(懶人包)

#嗅聞遊戲-找肉肉,(資訊補充:2020/10/06更新)

最近很高興看到大家都開始做嗅聞遊戲了,我們能看到狗狗有多喜歡這樣的遊戲。

不過,我想會有幾個注意事項要留意:

1. 時間的長短:如果狗狗五分鐘就找完了,那麼通常表示我們放的零食數量以及環境複雜度不夠。最好至少要20分鐘,當然若是狗狗可以享受其中,花上0.5-1小時的時間當然更好。這對狗狗有很多好處,樂趣持續夠久,腦袋的專注力也練習到。(在很多狀況下,你會希望牠有這個腦袋的持續力的。)在圖片這樣的空間裡,我至少可以找到100個地方藏零食。

2. 零食的大小與數量:在家裡的環境,大部分狗狗都願意吃,所以,你可以使用香噴噴的零食,每一個大小約是0.5-0.8公分相乘的體積。數量要多一些,或許一百顆,而不是15顆零食而已,你可以選擇把原本給的零食剝更小,或者,準備更多。

3. 藏的位置要有許多變化:或許在環境放多一點雜物,增加空間變化,或許不要只在客廳玩,延伸到飯桌或臥室。當然對某些狗來說,需要從越簡單的開始,累積信心。例如只是平鋪一塊毯子在地上,讓狗狗看你放了兩三顆零食,再讓他去找來吃。或許過了兩次,就可以將毯子兩側往中間推,弄出皺摺,可以再放多點零食…你可以想像各式變化。

4. 環境管理:將狗狗會怕的物件收起來,如果狗害怕雨傘,不要像圖片那樣打開,或許,收起來平放地上。如果狗狗還是害怕,那就拿走收起來。因為,嗅覺遊戲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玩的開心,能夠安心沉浸在遊戲裡,也能帶來滿足,所以不該有讓狗狗害怕的東西。如果阿公不希望狗狗進他房間,把房間門關起來。或許不要擺的像圖片這麼擁擠,有些狗狗會擔心東西太近,沒得閃。 比較膽小害怕的狗狗從簡單少量的物件開始,或許只是幾本書放在地上,增加空間變化,而不是掃把吸塵器…等。

5. 事後提供:找肉肉後,狗狗會很需要補充水分,請確保狗狗能有足夠的水喝。許多狗狗需要在活動完上個廁所,所以可以簡單地帶去上個廁所,而後回家讓狗狗好好的休息幾個小時。

6.嗅聞毯不夠用 :許多主人會給了一張嗅聞毯或者準備了1-2個益智玩具,在裡面藏好零食。這會是個遊戲的選擇,不過,不是唯一選擇,我們經常提供一樣的選擇太久了,不懂得變化,所以你發現這活動開始沒有這麼好玩,或者,狗狗很快玩完。

7. 健康或壓力事件:或許狗狗這幾天身體不舒服,只想好好睡覺。那就針對讓狗狗身體舒服的部分做努力。或許,狗狗正因為樓上在裝潢裝修的聲音沒有辦法做到活動,那就針對如何讓狗狗能安心休息的部分做努力。這些狀況,狗狗可能都不會想玩。有的是等待時間,讓狗狗慢慢恢復。有的是你絕對能為牠做些什麼。

8. 狗狗需要多久玩一次呢?每天。或許是你出門前佈置好環境,讓狗狗在家時有事情可以消磨。也有可能牠不想在這時候玩,那就下班回來後,牠出門散步後休息一陣子,你想要做自己的事情時,給牠這一場獨自享受的遊戲。當然也有些狗狗會因為擔心周遭而無法遊戲,例如,可能是主人走來走去,而狗狗擔心主人跑掉。那試著在你完成事情後,坐下來靜靜地陪伴狗狗做活動,讓他累積一些做活動的自信。可能是家裡小朋友在旁邊奔跑也會忽然抓狗狗,那就用圍欄隔開,在你們的監督下進行活動。

***

只要可以,你會希望每天都能有開心的事情。只要可以,牠們也會希望每天都有這樣的活動。是的,你可以直接把一條肉條餵給狗狗,但為何不也提供這樣的活動,為他帶來好玩與樂趣呢?

***

有時候光是增加許多樂趣與快樂,就可以讓狗狗減少很多壓力,你們的生活中許多原有問題也就跟著減少了。

★★★★補充與更新:2020/10/06

#提供遊戲的時機

若是在狗狗飢餓的時候給狗狗這樣的遊戲,會讓狗狗當時有很大的壓力,也可能會變得更加急躁。雖然飼主看起來狗狗會很熱衷,不過,無論是嗅覺遊戲或者訓練,我都認為我們不能讓狗狗在飢餓的狀態下進行,因為,在這一刻,飢餓卻又得做事情,會讓他們產生很大的壓力,而飢餓帶來的壓力,通常不是好事。(有聽過Hangry嗎?Hunger+ Angry。) 因此,我們可以是在狗狗餐與餐之間的時間,提供給狗狗這樣的活動。

#時間長度

通常沒有規定,需要以狗狗本身的意願為主。不過,我通常會規範主人一次要有15分鐘以上,也就是當你佈置好環境,藏好、撒下零食,放狗狗進來遊戲區後,我們期盼狗狗能夠有15分鐘以上維持在探索找尋。有的主人可能只撒下10幾顆零食,沒有太多變化,狗狗可能兩分鐘就吃完了。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很難得到嗅覺遊戲給我們的好處,即是讓狗狗探索、進食、沈浸其中。在一般的情況下,您會發現隨著時間累積,狗狗能進行的時間越來越長。如果是出自於狗狗的意願,這件事通常不成問題。如果能更清楚解釋這件事,我會說,特殊狀況,例如,是很膽小很畏懼,剛到主人家裡的狗狗,這可能在一開始,狗狗只有一兩分鐘的能力。我會認為,能多給狗狗時間,讓牠用自己步調做,不限制時間,有助狗狗累積成功的經驗,幫助信任與自信。若是狗狗和主人之間沒有什麼特殊問題要解決,嗅聞遊戲就是一個單純的紓壓活動,我希望主人不要只給狗狗幾顆,讓狗狗花三五分鐘解決。那感覺對我來說,好像是做瑜伽,你做了兩分鐘,卻期待有放鬆的效果。很不合理 XDD。我的用意是,主人讓自己朝著能提供給狗狗20分鐘的內容去,這樣他們會更仔細想想佈置活動的創意與內容。而我的理解是,當狗狗做這件事情越做越好,在自己的意願下,以狗狗的能力,有時能做到半小時以上,甚至一小時。

#安排的方式

大多數的狗狗都喜歡這樣的遊戲,我希望主人每一天都可以提供給狗狗這個活動,讓狗狗維持每天都有開心放鬆的機會。如果您把它變成一週一次,或者偶爾提供。狗狗可能還是很開心,但是他的身體可能沒有很好的調適頻率,因此你可能會見到狗狗短時間吃下太多食物,影響身體狀況,又或者,一週一次讓他在這活動結束後,變得焦躁。這麼一來,並非這樣的活動不適合狗狗,所以造成狗狗不安、無法休息或影響健康,而是「進行的方式」需要調整。我們能每天提供給狗狗這樣的活動,並且評估環境的佈置模樣,是否簡單一點或難一點。

#狗狗會不會在活動完就不愛吃飯了

我會建議你評估正餐與用來做活動的零食的量,若是遊戲活動中吃進去的食物很多,自然會影響下一餐的進食。如果您的狗狗是小型犬或是食量比較小的狗狗,我會建議將正餐一部分的量減少,留在遊戲中提供,可以藏在不同的佈置中。另外,如果這是個「難得」的活動,不是每天都被提供,確實會讓狗狗一時影響進食或身體狀況。因此我希望主人安排的是每天都能夠進行。這是一個在自己家裡,不用買大把玩具,只要佈置,就可以提供的活動,因此,希望您覺得這是很容易進行,也很願意這麼安排。

#是否影響讓狗狗更愛在外頭撿食

有的狗狗在外頭很緊張,或者太亢奮,你可能會發現牠不吃,因此,這一類的主人通常不會遇到狗狗撿食的問題。但在外頭路上,看到有肉在地上會想要吃的狗狗,是「正常」的。撿食,是狗狗內建的生存行為,本身就是一個正常的事情。只是現在的我們會考慮環境,擔心這些東西可能有毒或者影響狗狗的腸胃。所以,我們需要理解,撿食本身不是錯誤,而是多方考量下,我們希望在目前的情況,為狗狗的性命把關。在我的經驗裡,如果你的狗狗會在外頭吃東西,這是正常的,不過你希望能減少這樣亂吃影響健康,甚至性命的風險。我的做法會是,經常找到乾淨讓自己安心的地方,提供狗狗在外頭做這樣的活動,滿足狗狗他們本來就會這麼做的行為。這麼一來,因為滿足了狗狗的慾望,若是你希望未來訓練狗狗,在外頭放棄某些垃圾,也可能會比較順利。從環境管理著手的方式是,當你知道某些地方特別容易讓狗狗開啟找餿水模式,能夠選擇盡量避開這些地方散步。我們也需要在散步時,讓自己學習「控制風險」,到自己覺得安心的地方散步,並且,放鬆冷靜但仔細的觀察四周。

別讓「愛」影響了你和狗狗

身為飼主,我們的口中,常常掛著愛。

牠是不是不愛我?
牠怎麼可以這麼做,我這麼愛牠。
牠到底愛不愛我?

**
在課程裡,當主人提到他遇到的那些和狗狗有關的問題與狀況時,我會刻意不與「愛的話題」連在一起。

當我們把愛跟行為變成因果關係,我們很可能會忽略了狗狗的行為,其實與牠這樣的物種本身、生存模式與工具、過往經驗、身體健康狀態…等,更有關係。這些,絕非能用你和牠之間愛的程度,就能詮釋一切。

情境一:當主人可能因為某些事情心理受創或因某些事情而傷心,想和狗狗討拍摸摸。
主人叫叫狗狗,而狗狗決定待在原本休息的位置睡覺。
接著這句話就會出現— #牠是不是不愛我?

狗狗決定休息,就如同我們決定休息一樣,背後有個簡單的理由,也就是「需要」,牠就是想要睡覺。當然也可能,在過往經驗裡,牠知道,如果看見主人這樣的表情、聽見你這樣說話的語氣,你等等會傷心瘋狂地揉牠。考量過往那些牠記得被揉得不舒服的經驗,牠選擇待在原地。

再來,許多狗狗的天性,也會是避免靠近情緒起伏高的事件。當你開心大笑,牠可能待在原地緩緩搖搖尾巴而已。當你哭天喊地,牠也可能走到另一側趴下來繼續休息。

情境二:當狗狗碰到剪指甲的情況,害怕被主人抓起手來,接著,含咬了主人一口。
接著這句話就會出現— # 牠怎麼可以這麼做,我這麼愛牠。

事實上,任何狗狗感到恐懼,懷疑眼前的事物會帶來恐懼或疼痛,而牠們無法逃開或以往經驗逃開沒有用,牠們很可能都會採取警告,多數狀況是在你的皮膚上啃出破皮、穿過皮膚出現一個洞,而後收嘴。有的狗狗會離開,有的狗狗則不敢輕取妄動,仍然留在原地,後貼的耳朵、舔拭主人的手或臉的示好,希望能再嘗試溫和的方式告訴主人停止動作。

狗狗配合你剪指甲,如果當時牠看來自在,或許表示牠過往經驗不壞,你操作的技巧很好,你不帶給牠疼痛,也可能會提供好吃的零食,作為事後的犒賞。但不表示因為牠很愛你,所以牠自在。

如果牠看來不自在,但仍然不做強烈抗拒,或許表示牠還能忍受。或許你能增進技巧,縮短時間,例如一天剪兩根指甲,再來,事後的犒賞不能少。而這也不表示因為牠容忍不自在,是因為太愛你了。

***
再來,不用遇到某些情境,我們時不時都會問自己「牠到底愛不愛我」。

我記得多年前,我的訓練師好友Eric 某次提到了他在動物溝通的領域也相當久。當時對這一塊很陌生的我,則提出,我要問我的狗-「牠到底愛不愛我。」
當時Eric 對我白眼說:「你知道牠愛或不愛,又能幹嘛。而且動物對愛的觀點,和我們人類認為的根本不同。」

後來,我也開始思考,關於狗狗到底愛不愛我,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是一個證據,好讓知道自己被視為重要的人嗎?

撇開「我愛你,我不愛你」

我深信,這些待在我們身邊的狗兒,與我們之間,肯定有一份珍貴的情誼與關係。
我是這麼地在乎牠,牠也經常表達出一些我認為牠也在乎我的行為,例如:在整個客廳裡,不管我在哪個位子,牠偏偏就是喜歡待在我附近睡覺。有時當我看影集看得痛哭流涕時,牠從睡床上伸伸懶腰起來過來看看我,偶而舔舔我的臉。

這種時候,也可能會有飼主好奇,狗狗是不是想吃東西。(除了有期待被狗狗愛的飼主,也有認為一切都與食物有關的飼主。)我的想法是,當狗狗是放鬆待在你身邊休息或過來關心你,還是期待食物的模樣,我想,在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會開始越來越懂的。

我們希望能見到一些具體的事件或行為,來讓我們知道狗狗是在乎著我們,我認為這點沒有問題。不過,若是當我們遇到困擾時,就先想成「都是愛或不愛惹的禍」,我想,我們就容易失了準則,無法客觀地評估事件,進而解決問題。

別讓「愛」影響了你和狗狗。更別讓這一個「愛或不愛」的議題,影響了你解決事情的能力。

狗狗是在報復嗎?

我常常在上課聽到狗主人說「報復性行為」…

如果換一個方式來說,我們能不能想像,狗狗所做出的行為,其實就是狗狗對於眼前的事件,無法承受/應對。

在許多事情裡,狗狗不會「報復完」就心情愉悅。

’因為牠們最終想要的需要的事情,依舊沒辦法來到牠們眼前。‘

牠在你出門不久後,開始在家裡忐忑徘徊,接著,尿了許多泡尿。又或者你加班太晚,回到家裡發現一團亂,一堆東西咬壞了。 我不認為,狗狗會在這些事情中,看著你打掃的時候,露出滿意快樂折磨到你的笑容。

因為,事實上,這不是報復。牠做完後,不會快樂。牠還是很想要也很需要,自己能在那些事裡得到安心/滿足。

◇ 你這陣子忙碌,牠看見你的時間少了許多,你回來的時候,牠又興奮又跳著,就走到了睡床大了便。你清理了大便、洗了床單,牠滿足了什麼?牠依舊希望你和牠好好互動,或許陪牠散步。

◇ 你沉浸於手機一段時間,回頭發現牠把垃圾桶的東西翻了出來,把玩具都咬破。你收拾整理,牠又因而開心了嗎?牠想要的陪伴或互動,牠得到了嗎?

◇ 當你剛搬了家,牠對於新環境感到陌生,最熟悉的你出門了,牠感到不安,壓力激增,像是要面對客戶報告而緊張的你一樣,不時跑廁所。你回到家蹲下來清理家中各處的尿尿,牠在旁邊不時彈跳不時舔你,牠開心的,不是因為讓你這麼累,是因為你回來了,你在身邊了。

***

或許身為主人的我們,要想像這些都是「報復行為」,我們會比較好過。但是,我總希望事情不要停在這裡,我們能用體諒、能用「我們要為牠們做什麼」當作結尾。